近年來,隨著“十二五”政策的推出,響應工程機械行業走綠色環保制造道路的呼聲越來越響亮,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,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也在做相應的規模調整,盡管如此,我國工藝技術水平還處于相對低下,制造產業鏈過程不僅能源的利用率低下,而且還會產生大量的重工污染氣體,這些對于我國工程機械發展來說無疑會造成很大的障礙,走綠色道路戰略不僅是符合世界和諧發展的方針,也有助于工程機械企業緩解當前所面臨的壓力,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注入活水。
工程機械企業走節能環保路
“穩增長”政策再發力節能環保產業助力
近期,國務院常務會議中,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、促進信息消費,可以看出,既具備經濟轉型特征、又擁有較強經濟帶動力的產業,已經成為當前政策傾斜的主要目標。
早在國務院提出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后,部分機構即有預期,還會有更多符合“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改革”協調發展的行業,將會受到政策關注。在7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,節能環保產業再獲青睞,并且不同以往的是,此次會議在工作細節上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
一、要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,健全法規標準,完善價格、收費和土地政策。
二、要加快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建設,完善污水管網等城鎮環境基礎設施,開展綠色建筑行動。
三、是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力度,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重點企業實施節能環保項目。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。
四、要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。政府公務用車、公交車要率先推廣
再制造是綠色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;趪鴥韧庠僦圃飚a業發展基礎,中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應圍繞科技創新為本、全面建設再制造配套服務體系等,為再制造產業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,提供有力的支撐。
進入21世紀,保護地球環境、構建循環經濟、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話題。目前大力提倡的循環經濟模式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、更少資源消耗、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一種先進經濟模式。
再制造工程以節約資源、節省能源、保護環境為特色,以綜合利用信息技術、納米技術、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為核心,充分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特點。再制造可使廢舊資源中蘊含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,緩解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的矛盾,減少大量的失效、報廢產品對環境的危害,是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選途徑,是節約資源的重要手段。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國家構建循環經濟的戰略需求,并為其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,大力開展綠色再制造工程是實現循環經濟、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。
再制造相關研究報告2014-2018年中國汽車再制造行業投資價值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
2014年5月2014-2018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發展評估與投資前景預測分2014-2018年中國再制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4-2018年機床再制造行業市場發展現狀深度調研及前景預測報告123
中國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簡單概括為:再制造是廢舊產品高技術修復、改造的產業化。中國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維修工程、表面工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,主要基于復合表面工程技術、納米表面技術和自動化表面技術,這些先進的表面技術是國外再制造時所不曾采用的。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,成本只有新品的50%,節能60%,節材70%,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與制造新品相比顯著降低。先進表面工程技術在再制造中的應用,可將舊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%,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質量性能標準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,而且在耐磨、耐蝕、抗疲勞等性能方面達到原型新品水平,并最終確保再制造裝備零部件的性能質量達到甚至超過原型新品,受到國際同行廣泛認同與關注。
在工業發達國家中,廢舊產品造成的危害暴露較早,相應的對策也較早提出和實施。
20世紀30至40年代,為了走出經濟蕭條的困境,最早的再制造產業雛形在美國汽車維修行業中出現。至20世紀80年代初,美國正式提出“再制造”。此后,其它工業發達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。目前再制造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形成了重要產業。2005年全球再制造產業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,美國的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,達到750億美元。近年來日本加強了對工程機械的再制造。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機械中,58%由日本國內用戶使用,34%出口到國外,其余的8%拆解后作為配件出售。
歐美國家在再制造設計方面,主要結合具體產品,針對再制造過程中的重要設計要素如拆卸性能、零件的材料種類、設計結構與緊固方式等進行研究;在再制造加工方面,對于電子產品,再制造的內涵就是對仍具有使用價值的零部件予以直接的再利用。如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對平板顯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將液晶顯示器LCD、印刷線路板PCB、冷陰極熒光燈CCFL等關鍵零部件進行拆解,經檢測合格后進行再利用。德國ReMobile公司對移動電話的再制造也是先拆解、再檢測最后再利用。
我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至今已經10年有余。在實踐的基礎上,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支撐、產學研相結合、既循環又經濟的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再制造模式。中國特色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結合,創新發展了中國特色的再制造關鍵技術,構建了廢舊產品的再制造質量控制體系,保證了再制造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;注重企業需求與學科建設融合,提升企業與實驗室核心競爭力;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,促進國家循環經濟建設。
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經過長期服役而報廢的各種成型零件,其損傷失效形式復雜多樣,殘余應力、內部裂紋和疲勞層的存在導致壽命評估與服役周期復雜難測,再制造還要在保持廢舊零(部)件材質和形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,采用高技術恢復原產品的尺寸標準、達到或超過原產品的性能指標、實現原產品的功能升級。同時也采用正規化、規;募庸な侄,因此加工工藝更為復雜。
再制造壽命檢測的核心是疲勞壽命,再制造質量控制的關鍵是裂紋控制,再制造的主要損傷形式是表面磨損。根據再制造產品失效特征和質量性能不能低于新品的標準要求,我國通過多年研究與實踐和不斷自主創新,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技術。比如,自動化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;自動化高速電弧噴涂技術;自動化微束等離子熔覆技術;再制造無損檢測評估技術及其儀器設備,等等。使用新能源汽車,同步完善配套設施。到2015年,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%以上。
五、要提升產業技術裝備水平。推動高效鍋爐、高效電動機等領域節能技術裝備升級。加快大氣、水、土壤等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研發推廣。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。發展壯大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環保服務業。
- 上一篇:工程機械職業教育培訓向集團化發展
- 下一篇: 隨車起重運輸車